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老年人修身养性:善意善行是双向的

    发布时间:2019-11-26 点击:

    老年人修身养性:善意善行是双向的

    【善意善行是双向的】

    庄子主张“与人为善,与物为春”。他的意思是人与人相处应当互相释放善意,要有善行善举;对万事万物尤其对动植物,要有暖意,能呵护的就呵护,能扶持的就扶持,决不可漠然置之。“与人为善,与物为春”不是单一的付出,而是双向的。在你“为善”“为春”的过程中,即使当时没有什么收获,日后你也会有所收益,起码在精神上会得到一定的慰藉。

    老年人由于活动范围和能力的局限,“为善”“为春”自然受到限制,在与人和物的施善上也许没有大的作为了。但不要紧,只要你能量力而行就好,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就够了。

    只要你的心里是温暖的,你的气息就是感人的,就会起到消融人与人之间冰霜与隔膜的作用。

    人老了,也许自身就是他人为善的接受者。家人向你施善,亲朋好友以及社会也会向你施善。但别忘了,你同时也应当向别人施善。因为善意善行是双向的,受善是高兴的,施善是快乐的,互动起来的生活更是美好的。

    【世上没有局外人】

    我不止一次听到有的老人叹息:“唉,我不行了,已经土埋半截了。”还有的说:“我们早已被边缘化了,现在是过来的人,很快就成为过去的人了。”“这个世界跟我们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其实,这是错觉,未免过于悲观。由此我想起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之藩的一段话,他说:“在人生的大戏中,所有的人不仅是观众,也均是演员。”同时他还说:“他人折烂污,你也会遭瘟;他人放火,你也会烧死。”他的意思是说,世界上没有局外人,也没有旁观者。在人生这个舞台上,大家都是演员,也都是观众,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的确,只要活着,你就是社会的一员,家庭的一员。你的言行、举手投足,哪怕是日常饮食起居,无不关系到他人,自然也关系到自身的存在。所以,怎能说被边缘化、这个世界与自己关系不大了呢?

    不管年龄几许,也不论身体状况如何,均应重视自己的存在,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关爱和对你的接纳。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条件,在一个悲观主义者看来,似乎到处都是墙;而在乐观主义者看来,却到处都是门。悲观者总是沉浸在压抑之中,在生活中难以找到乐趣;乐观者则总是轻松的、昂扬的,其生活必定是幸福的、快乐的。

    【迁就可贵】

    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听到一些有关老年夫妻不和的话题。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结为夫妻是莫大的缘分,相濡以沫走到老更是不容易。年轻时尚能共渡难关,风雨同舟,年纪大了怎么就失和了呢?的确不应该。

    失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感情上的,有经济上的,有性格脾气的因素,也有的是因为对某些事情彼此意见相左引起的……不管原因是什么,也不论分歧有多大,最好的处置方法就是迁就。

    在韩国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年近花甲的老年夫妇,丈夫因职场失意,情绪异常,并屡屡殴打妻子。有一次妻子被打得头破血流,满脸是血,用一个大披肩裹了一下就去了医院。医生见状吓了一跳,问道:“老太太这是怎么啦?遇到暴徒了吗?”老太太原原本本地说明了事情的缘由。医生听后说:“噢,我明白了。在他醉酒后回到家里,你是不是数落他,说了些令他不高兴的话?”老太太点了点头。医生接着说:“正巧,我这里有一种药水,对治疗你丈夫的酗酒打人可谓特效,不妨你拿回去试试。”说完,医生将两瓶药水递到了老太太手里,并嘱咐道:“你丈夫一进门,你就立即用这种药水漱口,而且要尽量多含一会儿。”

    过了些日子老太太又来医院,简直像换了个人,满面春风,十分开心。医生问她药水的效果如何,老太太说:“从那以后他再没有打过我,醉酒后睡一觉就好了。”医生会意地笑了。

    丈夫酗酒发酒风怎么办?你得迁就。最好的迁就方法就是沉默。

    两个人能成为终身伴侣的秘诀,就必须有一方始终如一地能为另一方多付出些、迁就些,甚至要做出牺牲。而这个人在为对方做这一切的时候,必须心甘情愿,不能有吃亏的感觉和表现。当然,迁就、付出是互相的,不能强求对等和平衡。只要“强求”,日子大概就不会平静了。

    【与时俱进】

    在当今改革的大潮中,“与时俱进”已成为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短语。不仅党和国家提出要与时俱进,各行各业也都在与时俱进;不仅年轻人要与时俱进,老年人也应与时俱进。谁不与时俱进,谁就会被边缘化,将游离于社会之外。

    与时俱进是时代的要求,是形势的要求。只要你生活在社会这艘巨船上,你进也得进,不进也得进。因为适合过去的那些东西,包括吃的、穿的、用的、看的、听的等等,都已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且一去不复返。如有人说过去的食品比现在的味道好,过去的土坯房冬暖夏凉,过去到处是青山绿水,过去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在回忆这些昔日之“黄花”时,你可千万别忘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比从前不知提升了多少个台阶,增加了多少科技含量,有多少个前所未有,有多少个连想都不敢想……所有这一切,无不都是与时俱进带来的,而且还在继续与时俱进着。

    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今天,有些老年人因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银行卡,不会玩手机,而深深陷入了迷茫和困惑。怎么办?赶快走出昔日的封闭,抛弃过去的陈旧观念,多听听,多看看,多学些新鲜的东西,逐步使自己适应社会。这就是老年人的与时俱进。

    【“不相信强迫症”】

    老年人是上当受骗最多、最严重的一族,这话大概不过分。卖假药的,推销保健品的,帮你理财赚大钱的,为你祈福消灾的……还有那些形形色色鼓吹能助你洪福齐天、延年益寿的江湖骗子。他们天花乱坠地胡编乱造,说得你神魂颠倒,飘飘然如羽化,悠悠哉似登仙。结果你不仅上了当,受了骗,丧失了钱财,同时也患上了一种严重的心病——“不相信强迫症”。

    一个人,当上当受骗次数多了,或看到的听到的多了,对改变这一不良现象又毫无信心、不抱希望,于是乎,心里沉淀下来的大概就只有“不相信”了。从此以后,便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由原来的什么都相信,走向什么都不信——人们口传的不相信,媒体上宣传的不相信,官方讲的不相信,亲朋说的也不相信……难道这还不是“不相信强迫症”吗?

    毋庸讳言,当今社会染上这种心病的人并非个别,也不独有老人。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社会现象。说它可怕,并不是认定它是不治之症,只要顶层设计者制定出完善的制度,各级部门加以笃行,加大惩治措施;再加上公众素质不断提高,正义和爱心得以弘扬,使“不相信强迫症”这种毒菌无法生存,社会环境一天天好起来,这种病终会得到根治。

    【回应不是多余的】

    有这样一位老人:出门总是背着手,低着头,踽踽而行,“两眼不看人与物,双耳不闻车马声”。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多年前邻居刚认识他时,听说他是一个颇有学问的人。见面后,孩子们大声地喊他爷爷,成年人或叫他大爷,或称他为先生。面对大家的问候,他总是不屑一顾,不理不睬,有时毫无表情地哼一声,有时连哼也不哼。久而久之,人们便渐渐地疏远了他,背后称他为“怪老头”。

    人活着,离不开社会环境,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人际关系。不管你身处荒野,还是走在路上,人们向你打招呼,发出问候,这就是把你当成一个人物,而不是一个东西,就是对你的尊重,对你的善意。在这种情况下,你应当做出回应,必须做出回应。这种回应不是多余的,而是生存的需要,人与人共处的需要。否则,就等于你拒绝了他人的尊重,放弃了自己的尊严。

    哲学上有个“互为存在”的命题。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包括人,其存在都不是孤立的。人与人之间的问与答、招呼与回应,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也是礼尚往来。人家问候你,主动地向你打招呼,是对你的尊重,是投向你的一种善意。你不回应,就是失礼,就是蔑视人家的善意,给人的感觉是高傲、冷漠,不懂人情。

    回应既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同时也有是否得体和质量高低的问题。恰当而准确的回应首先应该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能起到共情共振和互相理解的作用。另外,高质量的回应还应是含笑的、温暖的,能给人以亲切感。因此,不仅要懂得回应,还要学会回应。在当今倡导尊老助老的氛围中,老年人更应当注意礼仪的作用。

    【爱管“闲事”赞】

    最近央视新闻频道播放了一则新闻,说的是成都市一位82岁的老太太,志愿充当公交车站秩序的维护者。因为她所在的这个停车点附近有所小学,每逢放学时乘车的人又多又乱,高大强壮者捷足先登,弱小者尤其是那些小女孩,经常被挤得哭哭咧咧,有的还造成伤害。这位82岁的老太太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她便天天来车站维持秩序,让乘客们按先后排成队,车到站后大家有条不紊地上车。就这样,她风雨无阻,一千就是十多年,深受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但也有吹冷风的,说她是“爱管闲事”。

    以上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孰是孰非不难判断,关键是老太太的如此善举为什么还招来非议。我以为,看一个人是否乐于奉献,是否善良,是否高尚,着眼点就是看他是否出于真诚的爱心,是否出于自觉。大家应当看到,这里说的“闲事”是于他人、于社会有益的事,毫无功利目的。可以设想,那些心理阴暗、极端自私甚至见死不救的人,别说是八十多岁,就算年轻力壮,他能管这样的“闲事”吗?

    一个老人能自觉地、主动地向他人伸出温暖的援手,向社会做力所能及的奉献,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崇高的,无愧是老年人的楷模和骄傲。

    【说话的艺术】

    古人云:“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这大概指的是真龙天子或执掌国权的大人物。就我们普通百姓而言,即使是说一千道一万,恐怕与邦国的兴衰也不会有多大关系。尽管如此,但说话还是应当讲究的,不可过于随便、信口开河。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慎重,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场合和分寸。

    老人闲着没事,但大脑的运转和思维却是停不住的,想的多了,难免就想说说,于是乎,便产生了爱唠叨的毛病。同一件事,同一个意思,说过来道过去,没完没了,令人不胜其烦。有的老人喜欢串门、扎堆,凑在一起说些张家长、李家短,同时又爱捎话、传话,无意中做了“小广播”,必然会招惹麻烦和不快。还有的老人说话不看对象,不分场合,不管见了谁,就是说他想的那些事。总之,说话欠斟酌,太随便,同时也缺乏必要的艺术性,极易导致交流不当甚至产生不良影响。

    《说苑》有言:“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话、不在多,而在恰当、准确且能切中要害。孟子指出:“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话说得浅显亲切,而用意深远,耐人寻味,这样的话就是“善言”。

    是不是“善言”,还要看有没有针对性,是否既实在又悦耳,能否打动人心。如对灰心丧气的人,说一句宽解的话、鼓励的话,会让对方觉得增信心、添力量。对有难无助的人,说一句支持的话、同情的话,会使对方感到不孤立、有希望。帮助别人不是只靠金钱、物质,佳言善语同样可以帮助别人。对于疑惑的人,给他提个醒儿,给他以开导;对徘徊在十字路口、犹豫不决的人,帮他辨明方向,破解迷津。荀子说:“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话如果说到点子上,的确有着重大的作用。

    上一组:六十以后就是这“五个字”:平、忍、静、让、淡 下一组:老年人修身养性:老有所梦
    美女图片: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