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二十五史》名言名句_经典名句_一品句子

    发布时间:2019-11-11 点击:

    《二十五史》名言名句_经典名句_一品句子

      《汉书》名句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不患其不富,患其亡厌也。

      ——《汉书·景帝纪》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注释】《汉书·高帝纪上》。

      【解析】刘邦当亭长的时候,曾经被征发到咸阳服徭役,适逢秦始皇出巡,他被秦始皇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伍和气吞万里的盛大场面惊呆了。刘邦羡慕之余,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叹。反映了刘邦胸怀大志,一心想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心态。

      ⊙人已服降,杀之不祥。

      【注释】《汉书·高帝纪上》。

      【解析】敌人已经投降了,如果再杀了他们,那是不吉祥的。刘邦进军关中,驻军霸上,秦国王子子婴素马白车,在道旁献上玉玺,表示投降。刘邦军中有人建议把子婴杀掉,而刘邦却不这样认为,赦免了子婴。正是刘邦这种宽大为怀不杀降敌的做法,使他在策略上胜项羽一筹,最终成就了霸业。

      ⊙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注释】《汉书·高帝纪上》。

      【解析】郦食其听说刘邦有雄韬伟略,就打算去辅佐他。可当他见到刘邦时,却看见刘邦正坐在床上让两个美女擦脚。郦食其立而不跪,从侧面提醒刘邦,想要推翻暴秦,建立伟业,就应礼贤下士,不应倨傲地接见长者。刘邦幡然醒悟,立即请郦食其上座,并赔礼道歉。二人开怀畅谈。郦食其为刘邦谋取了战略要地陈留,刘邦也加封郦食其为广野君。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注释】《汉书·高帝纪上》。

      【解析】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忤逆道德的人必然败亡。刘邦在公元前205年,进入关中,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势力不断壮大。这年3月,董公向刘邦献策,让他依靠宣传与舆论的力量孤立项羽,以成霸业。刘邦听取了董公的意见,立即为义帝发丧,并亲自脱袖痛哭,以示哀悼。他还让全军也哭丧三天。

      刘邦同时派人联络各路诸侯,指出义帝对诸侯恩重如山,而项羽却把他流放江南,又派人谋杀他,真是罪不容诛。刘邦从此与诸侯结盟,孤立了项羽,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注释】《汉书·高帝纪上》。

      【解析】指出兵没有正当理由,所以不能成功。此句乃董公引用古训向刘邦进策时所说。说明了只有正义的战争才会获胜的道理。董公奉劝刘邦要重视舆论宣传在策略中的运用,要以此来赢得人心,获得最广泛的支持,从而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方能成就帝王之业。

      ⊙仁不以勇,义不以力。

      【注释】《汉书·高帝纪上》。

      【解析】仁义之师,绝不依仗勇猛之势;道义之师,绝不凭借力量强大。董公以此来向刘邦说明,战争最深厚的伟力在于赢得人心,而不只是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战争的性质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根本原因。故为正义而战,战无不胜,即“顺德者昌”。

      ⊙壮士行,何畏!

      【注释】《汉书·高帝纪上》。

      【解析】刘邦在沛县作亭长时,曾经押送囚徒到骊山。途中逃掉很多囚徒,刘邦干脆全放了他们,但其中有十多人愿意跟从刘邦。夜晚刘邦等人在大泽中行走,有大蛇当道,众人都请求绕道而行,独有刘邦说:“壮士行,何畏!”他拔剑斩蛇,率众行路。众人都叹服刘邦英勇无畏的气概。从此,高祖斩蛇的故事就传为美谈。

      ⊙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注释】《汉书·高帝纪下》。

      【解析】人寿命的长短,是由自然法则决定的,如果病人膏肓,虽神医扁鹊再生,也不能妙手回春。刘邦在平定淮南王黥布叛乱的时候,被流箭射中。归途中病发,而且愈来愈厉害。吕后遍请名医,然病情沉笃,终未济事。刘邦认为自己的寿数已尽,就是神医扁鹊也无能为力,就说了上面的话。刘邦戎马一生,以布衣君临天下,可谓平步青云,风光至极。然而他在中矢病重期间,仍能如此豁达大度,自信有加,显示了一代英主的非凡城府与见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注释】《汉书·高帝纪下》。

      【解析】此三句出自刘邦的《大风歌》。汉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在归途中刘邦正好路过家乡沛郡,就在那里住了几天。

      他把亲朋故友都请来,大摆酒宴,庆祝自己荣归故里。席间,刘邦兴致高昂,亲自击筑,高唱《大风歌》,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动情之处,不禁热泪横流。刘邦以一介布衣而威加海内,以天子的身份衣锦还乡,他的心情是豪迈欢悦的。《大风歌》正体现了他这种慷慨有加的心情,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

      ⊙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注释】《汉书·高帝纪下》。

      【解析】时不我待,而为万民立制垂范却没有止境。( 整理)创业艰难,守成更难。

      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之君,为汉室江山以及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作出了大量的奠基工作。他艰苦备尝,夜以继日,立万世之基业,开百代之规范。

      此句体现了刘邦惜时如金,以江山社稷为重的精神。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

      【注释】《汉书·高帝纪下》。

      【解析】天下圣贤之人,不只是出在古代。只是因为君主不能礼贤下士,故贤能之人不被重用。刘邦在晚年,平定了陈豨叛乱,杀了淮阴侯韩信,又斩了韩王信。他感到政权亟待巩固,国家正缺人才,于是,他减免赋税,休养生息,招贤纳士,唯才是举,并责成相国府推荐贤能之士,不积极举贤的郡守与诸侯一旦被发觉,立即免官。刘邦在垂老之年尚能有此觉悟,显示了他积极进步的人生观。

      ⊙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跷足待也。

      【注释】《汉书·高帝纪下》。畔:通“叛”。

      【解析】内有臣子叛乱,外有诸将谋反,国家之亡,跷足可待。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吕后与审食其密谋诛杀异党与政敌,迟迟不为刘邦发丧。曲周侯郦商得知后就对审食其说:各地诸侯在外面各拥重兵,如果他们听说皇帝驾崩,诸将被杀,必然会兵临城下,杀进关中,这样就会出现内有叛乱、外有谋反的局面,刘姓江山就有丧失的危险。审食其听了,连忙报知吕后,吕后知道事关重大,才为刘邦发丧,并且取消了诛杀众将的计划。郦商力挽狂澜,避免了一场宫廷内部的血腥屠杀,显示了他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超人见地。

      ⊙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

      【注释】《汉书·高后纪下》。

      【解析】孝惠帝病死后,吕后临朝称制,重用吕氏家族。但吕后死后,朝中分为两派,分别拥护刘氏江山与吕姓权位。公元前180年8月,太尉周勃迫使上将军吕禄交出了兵权,并下令全体官兵,拥护刘氏的脱去左边衣袖,支持吕姓的脱去右边衣袖。结果全体官兵都脱去了左边衣袖,表示拥护刘姓江山。于是吕禄被斩,吕后的妹妹被杖杀,并且株连九族。周勃与丞相陈平通过宫廷政变,铲除了吕姓家族,保全了刘氏江山。从此“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的说法也就成为了著名的历史典故。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注释】《汉书·文帝纪》。

      【解析】此语出自汉文帝的遗诏中,着实难能可贵。文帝认为,生死之事是天经地义的事,是自然界共有的规律与法则,没有必要为之悲哀。那种贪生怕死、主张厚葬与长年服重孝的做法,是不值得赞成的。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难得的明君,他在位23年,一直执行清静无为、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他本人及宫廷人员也崇尚节俭,因此吏治清廉,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财富增加,出现了一段相对安定清明的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注释】《汉书·文帝纪》。

      【解析】农业生产是各个行业的根本与基础,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衣食来源。此句出自汉文帝前元二年九月的诏书。汉文帝一直主张重本抑末,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他认为弃本逐末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他本人也亲耕陇亩,为万民作表率。这都反映了汉初最高统治者对于发展经济、恢复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道民之路,在于务本。

      【注释】《汉书·文帝纪》。道:同“导”。

      【解析】指导百姓的正确之路,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汉文帝三令五申,大抓农业生产,但成效甚微。汉文帝十二年,他再次下诏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他认为十年来之所以没有成效,和各级官吏有重大关系,官吏没有勤勉奉职,官府没有认真贯彻政府的农业政策。另外,农业生产的人力还不够多,鼓励耕作的措施也不够完善,所以不见起色。基于以上认识,文帝又在当年减免了一半租税。从中可见汉文帝励精图治的决心。

      ⊙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

      【注释】《汉书·文帝纪》。

      【解析】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这是天下百姓的基本行为准则。重视农业生产,这是国计民生之根本。掌管教化的基层乡官是民众的师表。廉洁清明的官吏是人民的榜样。这四句分别反映了汉文帝刘恒对于封建伦理、经济基础、基层教化以及政府形象的高度重视。他把经济、政治、伦理、教化看作一体,看作是社会长治久安的保证。这也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内容之一。

      ⊙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注释】《汉书·文帝纪》。

      【解析】只要是有能够帮助老百姓富足的意见,各人都可依照自己的思路大胆想象,提供建议,不要缄默不言。这是汉文帝后元元年一道诏书中对大臣们的要求。他相信群策群力,劝臣下应各抒己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治理国家献策献计。体现了文帝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明君风范。

      ⊙俱弃细过,偕之大道,结兄弟之义,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注释】《汉书·文帝纪》。

      【解析】此语出自汉文帝后元二年,与匈奴和亲的诏书中。胡汉相争,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生产力也遭到破坏。文帝以黎元为念,从国家安宁着眼,决定与匈奴和亲。他希望汉胡两家尽弃前嫌,既往不咎,以大局为重,结金兰之好,以图保全天下黎元,为万民造福。汉文帝计社稷之安、便万民之利的民族团结思想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

      【注释】《汉书·文帝纪》。

      【解析】古代圣贤之君治理天下,都喜闻己过,虚心纳谏。尧在朝中设进善之旌,舜在朝中立诽谤之木,所以能够听到大臣们的真实汇报,从而国泰民安。

      汉文帝刘恒称帝后,废除了先帝留下的“诽谤妖言”之罪,鼓励大臣与民间人士大胆进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认为古人尚能虚心纳谏,而称帝却设“诽谤妖言”罪,这使得贤良之士不敢直言,皇帝无从知道自己的过失,从而给国家带来祸患。刘恒的这种观点与举措,在中国封建君主中是极为难得的,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风范。

      ⊙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注释】《汉书·文帝纪》。

      【解析】汉文帝刘恒在位23年间,一直崇尚俭朴,弃绝奢靡。一次有人建议他建一座“露台”。工匠一计算,需要花掉百金。刘恒听了就取消了这个计划。他认为百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如果建造了露台,就会使先帝蒙羞,被百姓唾骂,自己也无地自容。刘恒身为皇帝,却能体恤民情,厉行节俭,值得百姓拥戴。

      ⊙夫吏者,民之师也,车驾衣服宜称。

      【注释】《汉书·景帝纪》。

      【解析】大小官吏应该为万民师表,作百姓榜样。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都应该有一定标准,与自己的职位相称。西汉初年,官吏大多来自民间,以战功封官。文景之后,封建国家制度得到完善。因此景帝就制定了明确的等级划分制度,完善官僚体制。这是正常统治秩序的要求与反映,也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的一种体现,它强调了官吏的形象与责任,但同时也助长了等级划分的风气。

      ⊙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不患其不富,患其亡厌也。其唯廉士,寡欲易定。

      【注释】《汉书·景帝纪》。

      【解析】这段话出自景帝后元二年的诏书中。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在任用官吏时所遇到的棘手问题。对于官吏,不怕他不聪明,就怕他奸诈狡猾;不怕他不勇猛,就怕他暴虐待民;不怕他不富有,就怕他贪得无厌。只有两袖青风,一生廉洁的贤士,才是易于知足的。景帝把官吏的廉与贪仅仅看作是个人的品质问题,却没有揭示官僚制度下腐败的社会根源与阶级根源,显示了他的局限性。

      但他从自己江山社稷的利益与人民的苦痛着眼,选取廉洁之士的做法,是有进步意义的。

      ⊙法令度量,所以禁暴止邪也。狱,人之大命,死者不可复生。

      【注释】《汉书·景帝纪》。

      【解析】国家建立法令和制定度量标准是用来禁止暴戾,去除邪恶的。而刑狱之事,又事关人的生死存亡,稍不留心,错杀了人,死而不能复生,追悔莫及。汉景帝中元五年九月,景帝刘启下诏,阐明国家法令与度量的根本目的是禁暴正邪,但执行时又要格外谨慎,以免殃及无辜。景帝关于慎刑的主张具有进步意义,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封建皇帝比较人道的法制思想。

      ⊙歌者,所以发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

      【注释】《汉书·景帝纪》。

      【解析】歌是用来体现祖宗之德的;舞是用来反映祖宗业绩的。这是我国古代君主对歌舞的理解。从中可见当时歌舞与信仰祭祀的密切关系以及古人对歌舞的严肃态度。汉文帝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宽缓了刑罚,减轻了人民负担,遣送了大量后官美人。文帝本人也例行节俭,克己复礼,可谓德侔天地,泽施四海。景帝以父亲文帝功高盖世,下诏制定庙乐,并规定了《昭德》之舞,以颂扬文帝的业绩与美德。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本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

      【注释】《汉书·景帝纪》。

      【解析】在建筑上雕刻花纹,在织物上刺绣各种花色的彩带,都要浪费劳动力。这就会影响农业生产和正常的女红工作,而这恰恰成为饥荒和寒冷的根源。这段话出自汉景帝的诏书中,它体现了景帝的农本思想。汉初,由于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经济后退。汉景帝的这种主张,对恢复和发展经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注释】《汉书·景帝纪》。

      【解析】此语出自汉景帝后元二年的诏书中。景帝刘启针对当时农业欠收、百姓贫病、官吏贪暴的现实,提出了自己的施政理想,设计了一个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老有善终、幼有所养的理想社会。并希望通过治理达到这一目标。

      但是这种纯粹乌托邦式的社会根本无法在封建社会中得以实现。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