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二十五史》经典名句_一品句子

    发布时间:2019-11-11 点击:

    《二十五史》经典名句_一品句子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

      【注释】《汉书·景帝纪》。

      【解析】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黄金珠玉,既不能充饥,又不能御寒。把它们作为货币来流通,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种观点体现了汉景帝的农本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景帝自始至终重视农业生产在巩固统治、安定社会方面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景帝的主张是有其历史合理性与积极作用的。

      ⊙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未知所济。猗与伟与!

      【注释】《汉书·武帝纪》。

      【解析】汉武帝继位以来,胸怀大志,一心想治理好国家。他夙兴夜寐,苦思冥想,朝乾夕惕,如临深渊。他一方面继承了祖先的美德宏业,同时也仿效尧舜明君的统治经验,摒弃黄老学说,推崇儒学治国。但他仍然担心达不到治理国家的目的,心中既有矛盾,又充满了豪情壮志,于是发出了“猗与伟与”的感叹,体现了一位励精图治的明君复杂的心情。

      ⊙知人则哲,惟帝难之。

      【注释】《汉书·武帝纪》。

      【解析】作为君主,准确地了解臣下的优点与缺点是再聪明不过的了,但这一要求对于圣君尧来说,也是极难的事。这是汉武帝元狩元年的一道诏书里的名句,它体现了武帝的行政思想与用人思想。知人方能善任,只有了解了臣下的长处与短处,才能正确地任用他们,使之各得其所,人尽其才。然而知人历来是统治者很难拥有的品质,故更显难能可贵。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注释】《汉书·武帝纪》。

      【解析】非同寻常的事业,需要有非同寻常的人来完成。所以,那种奔腾不息、快如闪电的马,自然能日行千里;那些特立独行,不同凡响的人很容易建功立业。这表明了汉武帝刘彻的人才观。他认为一般的人虽然也可以任用,但毕竟不堪重任,只有才华横溢、智堪栋梁的人才可以委以经国之大任。

      ⊙仁行而从善,义立则俗易。

      【注释】《汉书·武帝纪》。

      【解析】君主仁及四海,万民则从善有加;君主义贯九州,百姓则民风淳朴。

      这是汉武帝元狩六年六月诏书中的话。武帝以为,国家虽然颁布了法令,但人民不能遵守执行,这应归咎于官吏在宣传上的疏忽,和他们的乘势扰民。因而武帝要求官吏以身作则,仁爱待民,这样才可以使百姓不教自化。

      ⊙仁不异远,义不辞难。

      【注释】《汉书·武帝纪》。

      【解析】仁者爱人,不避山高路远,义者施义,不畏困难重重。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九月,因江南暴发水灾,又时近严冬,百姓饥寒交迫,无以聊生。因此武帝下令,调巴蜀之粟到江南救灾,体现了一种惠泽天下、恩满九州的帝王风范。同时,仁不异远,义不辞难,成为武帝追求的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思想境界。

      ⊙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犹不能以化天下。

      【注释】《汉书·宣帝纪》。

      【解析】自古赏罚分明,才能去浊扬清,惩恶扬善。有功不赏,有罪不罚,即使是尧舜这样的明君也不能教化天下。此语出自汉宣帝地节三年的诏书中。

      诏书中说胶东相王成孜孜矻矻,夜以继日地工作,抚慰八万流民,使他们安居乐业,这是卓著的政绩,应该予以重赏。汉宣帝给胶东相王成加官晋爵的事实,正体现了他赏功罚过的治国思想,这对于保证王权的公正与威严有着很大的作用。

      ⊙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矣。

      【注释】《汉书·宣帝纪》。

      【解析】刑狱之事,关系着黎民的性命。它是用来打击邪恶残暴势力的武器,同时也是保障百姓正常生活的坚强后盾。掌管刑狱的人,如果在执行法令时,能使因罪受罚的人没有怨恨情绪,使被判死刑的人死而无恨,那就是难得的好官了。此语出自汉宣帝元康二年的诏书之中,体现了他对于刑狱法律作为国家机器的认识,阐明了自己的法律思想。

      ⊙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注释】《汉书·宣帝纪》。

      【解析】官吏们不能廉洁自律,国家就不可能长治久安。此语出自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八月的诏书中。宣帝刘洵认为官吏的廉洁公正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与口碑,从而影响到民心的向背,最终与政权的巩固、国家的治理挂钩。故官吏须以清正廉洁自律,不得鱼肉侵食百姓,以求国泰民安。

      ⊙或以不禁奸邪为宽大,纵释有罪为不苛,或以酷恶为贤,皆失其中。

      【注释】《汉书·宣帝纪》。

      【解析】那种认为不禁奸邪是仁厚宽大,纵容罪犯为不苛,以及把残酷凶恶当做贤能的说法,都是不正确的。汉宣帝年间,吏治松弛,风气不正。宣帝指示官吏们要务行宽大,仁爱待民,关心民间疾苦。但是有些官吏故意曲解上旨,以“宽大…‘顺民”为借口,放纵奸邪之人。同样,也有人心怀叵测,以残暴为贤能。

      这两种极端的做法,引起了汉宣帝的警惕,于是他下诏企图纠正是非颠倒、宽猛失中、害国害民的不正之风。尽管后来收效不大,但从中可见汉宣帝敏锐的洞察力。

      ⊙或擅兴徭役,饰厨传,称过使客,越职愈法,以取名誉,譬犹践薄冰以待白日,岂不殆哉!

      【注释】《汉书·宣帝纪》。

      【解析】那种擅自征发徭役,以精美的饮食招待过往的驿使与宾客,以及越职违法、邀功请赏的做法,犹如脚履薄冰而等待白日来消融一样危险。汉宣帝在元康二年的诏书中指出官吏的腐败堕落,犹如自掘坟墓,葬送前程。从中可见宣帝的危机意识,他以形象的比喻对自取灭亡的官员发出警告。

      ⊙盖闻上古之治,君臣同心,举措曲直,各得其所。是以上下和洽,海内康平,其德弗可及也。

      【注释】《汉书·宣帝纪》。

      【解析】圣贤之君治理天下,君臣能够戮力同心,政令都能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因此才有上下和睦融洽,国泰民安,这种以德治国的境界是很难企及的。

      此句出自汉宣帝刘洵黄龙元年的诏书之中,体现了他以德治国的主张,以及他对于“上下和洽,海内康平”局面的向往。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

      【注释】《汉书·元帝纪》。

      【解析】百姓乐于在故土安居,不轻易迁移,这是他们的本性;骨肉亲情相依为命,这是人民的愿望与要求。此句出自汉元帝永光四年的诏书中,阐明了他对农民安土重迁与国家治理关系的认识。在封建宗法制社会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因此,农民十分看重能否在故土安居乐业,而害怕流离失所。对于统治者来说,农民离开故土流浪,会给农业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也会影响社会治安,增加不稳定因素。汉元帝正是出于这种初衷而颁布此诏的。

      ⊙壬人在位,而吉士雍蔽。

      【注释】《汉书·元帝纪》。

      【解析】小人之福,君子之祸。奸险小人当道,贤能君子就会引退,使君主闭视塞听,听不到忠直之言。汉元帝永光元年三月下诏,赞美了古代君王“任贤使能”的美德,同时感慨自己“无以知贤”的不足。元帝有此认识,表明了他对于任用贤才的渴望以及通过任贤治国达到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

      【注释】《汉书·元帝纪》。

      【解析】只有尊师重教的国家,才是最有希望富强的国家。国富民强需要人才辈出,人才辈出需要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尊师重教与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统治者也从教育中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大力提倡尊师之礼。汉元帝初元二年,下诏表彰了自己的老师萧望之,并给他加爵进禄,赐予特权,以谢八年传道授业之恩。本句正是出自这道诏书中的话,显示了汉元帝对于师道的重视。

      ⊙明王在上,忠贤布职,则群生和乐,方外蒙泽。

      【注释】《汉书·元帝纪》。

      【解析】国有明主贤君,臣下就会恪守己职,戮力为国,天下苍生也能安居乐业,就连境外的民族,也能受到恩泽。汉元帝继位以来,政绩一直不佳,又加上灾异连年,国家始终不能振兴,相反,汉朝由盛而衰,渐趋式微。汉元帝深刻感受到了这种趋势,因而感叹万千。这种“忠贤布职,群生和乐,方外蒙泽”的局面成为他的政治理想。但是,由于他本人既非明君,又乏“忠贤”,终未能挽狂澜于既倒,使汉朝复兴。

      ⊙明王之治国也,明好恶而定去就,崇敬让而民兴行,故法设而民不犯,令施而民从。

      【注释】《汉书·元帝纪》。

      【解析】明主贤君治国,摒弃什么,遵循什么,都有正确的是非好恶标准。

      使百姓能够尊老敬贤,礼让成风。因此,法令设立了,百姓绝不去触犯,命令下达了,百姓却能去执行。汉元帝一生无所作为,政绩平平。但他对于上行下效、君民同享盛世之乐的理想表示了由衷的憧憬,体现了他的施政理想。

      ⊙崇宽大,长和睦,凡事恕己,毋行苛刻。

      【注释】《汉书·成帝纪》。

      【解析】崇尚仁爱和睦之风,遇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行残暴刻毒之事。

      这是汉成帝建始元年诏书中的一句话。汉成帝崇尚仁爱,反对暴政,从中可见儒家思想对于汉代皇帝的影响。但是到汉成帝当权时,西汉王朝已行将就木,他本人也政绩平平。他的这些话在汉朝走向衰亡的暮鼓晨钟声中显得空洞乏味,只是一种口号与标榜而已。

      ⊙惇任仁人,退远残贼。

      【注释】《汉书·成帝纪》。悖(d。n):敦厚,笃厚。

      【解析】重视并任用有仁爱之心的人,斥退并远离凶残暴虐的人。此语出自汉成帝河平元年四月的诏书中。成帝刘骜下诏要求群臣戮力辅佐他的江山社稷,并希望群臣能够各修其职,重用仁者,远离小人,以使天下归仁,国泰民安。这既是成帝的理想,也是天下黎元的愿望与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它体现了汉成帝所遵从的儒家治国思想的指导原则。

      ⊙古之选贤,傅纳以言,明试以功,故官无废事,下无逸民,教化流行,风雨和时,自谷用成,众庶乐业,咸以康宁。

      【注释】《汉书·成帝纪》。

      【解析】古代君王选拔贤能之士,先要听他的政见主张,然后再看他推行这些主张所取得的成绩。故官无废事,民无失所,德教流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乐业,天下太平。汉成帝年间,连年水旱瘟疫,百姓困顿,帝王之道日衰。

      他在感慨之余不禁反省自己的得失。他认为政绩不佳的原因是自己和臣下不能够任贤使能。因而在诏书中提出古人的选贤举措,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以图大业。

      ⊙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

      【注释】《汉书·成帝纪》。

      【解析】古人设立太学的目的是为了继承与传播先代君主的功绩,以此来感化天下的臣民。儒林设立的官职,是要探明万物源流和古今变化的承接关系。从而可以温故知新,认识国家的体制、政务。那些能通晓古今、遍识天下的人.被称为博士。此语出自汉成帝阳朔二年九月的诏书中,从中可见古代对“博士”的要求之高。他需要博古通今,以为时政服务。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注释】《汉书·成帝纪》。

      【解析】汉成帝年间,曾命解万年督造昌陵,费时五年,还未完成准备工作,主体工程尚未动T。而此时已劳民伤财,怨声载道。汉成帝眼看这无休止的耗费难以维持下去了,就下诏停工。并引用《论语》里的话,标榜自己“过而能改”,当然,以此推理,这次劳民伤财的工程也就不成其过错了。从中可见成帝作为封建帝王的虚伪。但就此句话本身而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上义而下利。

      【注释】《汉书·成帝纪》。

      【解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舍生取义,小人见利忘义。儒家思想是主张以义为上,以利为下的。汉成帝十分羡慕古代的“礼治”社会,希望自己统治的国家也能尚礼成风,明尊卑之序,去奢侈僭越。而事实上这种儒家的政治理想与道德标准,在封建私有制社会中很难实现,只是一种空想而已。但这种弃利就义、上义下利的精神特质,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注释】《汉书·项籍传》。亨(peng):即“烹”,煮。

      【解析】楚汉相争,汉在成皋大胜楚军,项羽闻风赶到,刘邦却跑到险处据守,不与项羽作战。项羽大怒,就抓来刘邦的父亲,捆在阵前并派人向刘邦喊话说:“你要是不马上率军出来交战,我就把你的父亲烹掉!”刘邦听了就传话说:“我和你同在怀王那里称臣,且相约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烹你的父亲,那就到时候分给我一杯羹吧!”刘邦置父亲性命于不顾,而且谈笑风生,使项羽的计划落空,历来被人们看作是痞子习性。但是刘邦为了不被敌人左右,没有感情用事,从而牢牢地把握着战争的主动权,成就了帝业。瞻前顾后,难成大器,所谓“为天下者不顾家”,即为此理。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注释】《汉书·项籍传》。

      【解析】主动出击就能制服敌人,被动应战就会被敌人控制。故克敌制胜,讲究抢占先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厂领导的起义风起云涌,波及全国。项梁看到天下亡秦的大势,就同项羽密谋起义,先发制人。于是叔侄二人先杀掉了会稽郡的代理太守,收纳了吴中的士兵,从而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举义活动。

      ⊙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

      【注释】《汉书·项籍传》。

      【解析】一打了胜仗,将官就骄傲了,士兵也懈怠了,这样的军队必败无疑。

      骄兵必败这是极其浅显的道理,但在具体作战过程中,却很少有人能深刻理解它的涵义。项梁与项羽起义后,连连获胜,势如破竹,于是项梁就有了骄傲情绪,开始轻敌了。宋义十分担心,几次劝说项梁不可懈怠,但项梁充耳不闻,终于在大战中被章邯击败,项梁本人也命丧黄泉。

      ⊙军未战先见败征,可谓知兵矣。

      【注释】《汉书·项籍传》。

      【解析】还没有交战就能看出失败的征兆,这样的人可谓熟谙战争之道了。

      杰出的军事家,不但能够布置、指挥战争,而且能通盘考虑,周密考察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齐使者对于宋义准确预言了项梁的失败十分赞赏,所以就在楚怀王面前推举宋义善于知兵。怀王听后,召见了宋义,并拜他为上将军。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