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二十五史》国学经典名句_一品句子

    发布时间:2019-11-11 点击:

    《二十五史》国学经典名句_一品句子

      ⊙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

      【注释】《汉书·楚元王传》。

      【解析】尽管年年月月、朝朝代代的人在不断死去,而国家有兴有亡,绝不会总是一姓统江山。刘向以此向汉成帝说明国家有废兴,朝代有更替,当权者不应安不思危,背德忘俭,而当常思己过,仁爱施于天下,德泽布于四海,方可求黎元乐业,国步龙腾。刘向的劝谏无疑是至理名言,但汉成帝拒不纳谏的毛病,使得这些金玉良言一钱不值。

      ⊙明者起福于无形,销患于未然。

      【注释】《汉书·楚元王传》。

      【解析】洞明世事、通达事理的贤能之人,往往能够在无形中去祸就福,销患得福。也就是说,在全面了解形势,深入把握具体情况的前提下,人们可以作出明智的判断,从而避患得福。刘向以此建议汉成帝亲宗室,远外戚,以保全刘姓江山,这样可以起福销患。刘向言辞痛切,表明了他对外戚专权甚至篡权大祸的担心。

      ⊙吾而不言.孰当言之?

      【注释】《汉书·楚元王传》。

      【解析】汉成帝刘骜死后,他的大舅王凤大将军把持着朝政。刘向对此情形十分忧虑。他看到刘氏江山衰微,王氏势力日盛,认为自己作为三朝元老,刘氏宗室,累蒙皇恩,理当挺身而出,向成帝阐明历代外戚把持国政的危害,以续刘姓江山。因此刘向发出“吾而不言,孰当言之”的呐喊,表达了他在国运危亡面前的一种主人翁责任感与舍我其谁的可贵精神。

      ⊙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注释】《汉书·楚元王传》。

      【解析】几者,机也。就是事物发生变化之前的细微征兆,它可以表现出事态发展的趋势,吉凶祸福都可以从这里看出。君子往往能够相机而动,如锥处囊中,脱颖而出,绝不消极等待。穆生觉察到楚王刘戊对他“醴酒不设”的迹象后,便判断出楚王已经疏远了自己,如果不速离楚国,将受制于人。但是申公等人不听穆生的劝告,认为楚王只是偶失礼节,不足为怪。而结果证明,穆生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从中可见穆生审时度势、相机而作的才能。

      ⊙直谅多闻,古之益友。

      【注释】《汉书·楚元王传》。

      【解析】论语日:“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即与忠诚耿直、博古通今的人做朋友,可以受益无穷。而刘向正是这样的人,他对汉室江山忠贞有加,屡次上书,直言相谏,劝成帝收回王权,以免大权旁落外姓手中。刘向见多识广,博闻强记,他的论证引用大量史实中的经验与教训,雄辩滔滔,有策士风范。只是汉成帝未能认识到刘向进谏内容的重要性,没有把他当做益友来对待。

      ⊙正臣进者,治之表也;正臣陷者,乱之机也。

      【注释】《汉书·楚元王传》。

      【解析】自古能用贤者可以王天下。廉洁忠直之臣能被任用,这是国家治理的表现。相反,正人君子被陷害贬谪,就是国家动乱的征兆。刘向鉴于西汉末年外戚专权的现实,劝谏成帝要选贤授能,亲忠臣,远佞人,以兴王权。因为奸佞之人会使皇帝迷惑不清,使上意不得下宣,下情不能上达。而上雍下闭,会出现百怨沸腾,会招来普遍地反抗,那样,王朝覆灭之日就不远了。刘向言词恳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家利害攸关之所在,表达了他戮力报国的一片赤诚之情。

      ⊙在上则引其类,在下则推其类。

      【注释】《汉书·楚元王传》。

      【解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与小人都有自己的同伴。但君子绝不结党营私,他们发达时就寻找同类的贤能之人共图大业,潦倒时就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勉励,共同上进。刘向认为,贤德之人,戮力上国,毫无邪心,故不结朋党,讲团结但不勾结;而小人恰恰相反。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道理。

      ⊙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

      【注释】《汉书·楚元王传》。

      【解析】德行越高尚的人,他的葬礼仪式越俭朴;智慧越高深的人,越不在乎死后葬礼的轻重。相反,那些无知寡德的人倒是十分看重厚葬,他们必修筑巨大的坟墓或陵园,必陪葬无数的金银珠宝,而其无知贪婪,最终引来掘墓偷坟的人。刘向想以此来劝谏汉成帝要以身作则,养德慎行,崇尚俭朴,切不可如历代暴君昏主,大起陵园,劳民伤财,遗患于国家。

      ⊙失火之家,岂暇先言丈人后救火乎?

      【注释】《汉书·楚元王传》。

      【解析】失了火的人家,哪里会有时间先去告诉他父亲,然后再去救火呢?

      齐哀王刘襄阴谋篡位,就以两个弟弟刘章与刘兴在京师做内应,以魏勃为将军,假意发兵西征诸吕。诛杀了诸吕后,大臣们迎立代王刘恒为帝,使刘襄的计划落空。汉大将灌婴质问魏勃为什么怂恿齐王刘襄擅自起兵,魏勃自知理亏,就以此语作为回答,搪塞了过去。后来,此句成为一个典故,成为事关十万火急,( 整理)无暇报告,只能越权办事的代用语。

      ⊙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此乃众庶之所为耳,非所望士君子也。

      【注释】《汉书·楚元王传》。

      【解析】只愿意坐享其成,共庆胜利,不愿意参与艰苦创业,这就是一般老百姓的特点,但这并不是德高望重的君子作风。刘歆按照汉哀帝的要求,给《五经》博士们讲习《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但遭到博士们的反对。刘歆就写信给太常博士,阐明了研究《左氏春秋》的学术与政治意义。并把博士们与平民百姓对比,说明博士们应该肩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摧刚为柔。

      【注释】《汉书·季布传》。

      【解析】以柔克刚是季布处世的方式与特点。季布是项羽的旧臣,刘邦称帝后,悬赏捉拿季布。侠士朱家就让汝阴侯夏侯婴去说服刘邦,赦免季布。向刘邦说明季布为人德高望重,许多名士都推崇他,而且季布的优点是办事能以柔克刚,常收到预期外的效果。刘邦听了,就赦免了季布,并封他为郎中。以柔克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思想,它包含了朴素辩证法的原理,反映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顽强拼搏、机智敏锐的美德。

      ⊙贤者诚重其死。

      【注释】《汉书·季布传》。

      【解析】贤能的人都十分珍爱生命,即使是身临绝境也不会轻生。季布身为大将,在遭到捉拿时宁愿削发为奴,也不去以死保重大将风范。因为他自负其才,受辱含羞,欲有所作为。他要存活下来,等待时机重新发挥才智,施展抱负。季布忍辱负重,十分谨慎地选择了屈辱的生存,是对自己的理想和未竞的事业高度负责的表现,这和那些动辄寻死上吊的妇人不可同日而语。

      ⊙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

      【注释】《汉书·季布传》。

      【解析】得到黄金百两,也不如得到季布一诺。季布以忠信闻名,言出必行,一诺千金。( . 整理)但同时季布的名声也同曹丘生的鼓吹有关。曹丘生以辩才闻名,凭三寸舌捞取钱财,颇为季布所不齿。曹丘生就劝季布说,既然你季布以一诺千金闻名,还不是因为你待人忠信宽厚,恩爱有加,为什么唯独讨厌我呢。我如今可以让你名扬四海,你可以让我囊中充足,我们何乐不为呢。季布听信了曹丘生的话,就招之为上客,并给了他很多钱,最后,曹丘生果真大肆为季布宣传,使季布声名远扬。

      ⊙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注释】《汉书·张良传》。

      【解析】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加封功臣。功臣中大多是跟随刘邦出生入死、驰骋疆场的战将,而张良独以其奇策妙计被封为留侯。众将都认为张良没有战功却位及侯是不合理的。刘邦就说,张良虽未冲锋陷阵,但照样功高盖世,因为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在他的指挥下,汉军能够出奇制胜,一举下敌。单从刘邦对张良的评价就可以看出,张良杰出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是汉家天下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

      【注释】《汉书·张良传》。

      【解析】张良在晚年时,看破红尘,愿弃人间事,欲从仙人游。为了学道求仙,他开始减食、绝食。刘邦死后,吕后为了感谢张良保护太子刘盈,就劝张良人生易逝,应及时行乐,并给张良进食。“白驹过隙”语出《庄子》,盛行于秦汉,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人生的短暂,短得如飞奔的白马经过一条细缝,如红炉焰上片雪飞,转瞬即逝。它常常引起人们对于人生终极走向的深切关怀。

      ⊙孺子可教矣。

      【注释】《汉书·张良传》。

      【解析】“孺子可教”常用来赞扬有为的年轻人,表明此人前途无量,可成栋梁之才。张良在下邳时,曾遇一老者,故意把鞋子扔到桥下,让张良去捡回。张良强忍愤怒,捡回鞋子,并给老者穿上。老者看张良很有耐心与修养就说:“孺子可教矣。”并给了张良一本《太公兵法》。张良从此研习,终成大器,辅佐刘邦建立了帝业。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注释】《汉书·张良传》。

      【解析】忠言尽管刺耳难听却有利于立身行事,猛毒的药剂尽管苦口难咽却有利于祛病。此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刘邦攻入咸阳后,看到“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就准备留在宫中享乐。大将樊哙劝刘邦不可贪恋咸阳,久留宫中,但刘邦充耳不闻。张良就给刘邦分析了秦亡的原因,指出如果刘邦贪图享乐,就会蹈秦亡之辙。劝他听取樊哙的忠直之言,以成霸业。刘邦这才有所醒悟,听取了樊、张二人的忠告。

      ⊙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则士豫附;士豫附,天下虽有变,则权不分。

      【注释】《汉书·陆贾传》。

      【解析】天下太平时,要依靠丞相的治理才能;天下危亡时,要依靠将军的孔武有力。将相和睦,群僚就有了主心骨,能够归附,这样上下团结一致,戮力同心,即使天下有变,政权也不会被篡夺。陈平苦于吕后专权,诸吕称王,为了保全刘姓江山,他就向陆贾问计,陆贾就说了上面的话,群臣团结就不会使大权旁落。陈平依计而行,形成以自己与周勃为中心的战斗堡垒,终于在吕后死后,消灭了诸吕,保卫了刘氏江山。

      ⊙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胜。

      【注释】《汉书·刘敬传》。搤,通“扼”。亢(hang):喉咙、颈项。

      【解析】与人打斗时,如果不能扼其喉,捺其背,就不能获胜。刘邦在建都问题上征求群臣的意见,大部分人认为应定都洛阳,而刘敬则认为关中有山阻隔,又有水行舟,金城险固,可谓“天府之国”。如果定都关中,就能够扼天下之亢而拊天下之背,制胜海内。刘邦从其计,终成霸业。后来,人们就以“扼其亢,拊其背”为喻,说明办事只要抓住利害之关键,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的道理。

      ⊙两雄不俱立。

      【注释】《汉书·郦食其传》。

      【解析】两个强大的军事集团是不能共存的,在激烈的斗争中,终究有一方要败北。楚汉相争初期,刘邦节节失利,灰心丧气,他打算采取退守自保的策略,郦食其得知后,指出退却的后果就是灭亡,只有积极进取,才可能转败为胜,变被动力主动,最终赢得战争。因为“两雄不俱立”,项羽虽然势如破竹,但同时受到韩信、彭越的牵制,只要刘邦坚持把战争进行到底,一定会消灭项羽。郦食其的思想是符合辩证法的。

      ⊙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

      【注释】《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赞语》。

      【解析】一棵树不足以建廊庙,一位贤士的智慧谋略成就不了帝王的大业,这是一个普遍的真理。伟大的事业,绝不是几个人所能成就的,它是集体智慧与才能的结晶,所谓众志成城,就是强调这种集体主义的伟力。刘邦之所以能够消灭项羽并最终称帝,正是他善于用贤的结果。

      ⊙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

      【注释】《汉书·贾谊传》。

      【解析】功劳少的人最易于保全自己,地位低、势力小的臣子对君主最忠心。所谓“高位多灾祸,荣名秽人身”即为此理。韩信、彭越因权倾天下,危及王权而被诛,樊哙、周勃因势单权疏而得以远祸全身。贾谊基于以上事实,总结了西汉诸侯王同中央政权的利害关系后,得出了“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的结论。他认为韩信等并非天生有反叛之心,只是因为他权及人主的显赫地位,才招来杀身之祸。

      ⊙前车覆,后车诫。

      【注释】《汉书·贾谊传》。

      【解析】前面的车子翻了,后面的车子就要警惕。贾谊在他的《陈政事疏》中引用了这一谚语,以强调统治者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他认为秦朝其兴亦速也,其亡亦忽矣。它灭亡的“辙迹”是清楚的,教训是深刻的。

      汉代统治者只有以史为鉴,时刻警诫,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不会步秦之后尘。这显示了贾谊敏锐的洞察力与危机意识。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

      【注释】《汉书·贾谊传》。

      【解析】礼的作用在于让人明白道理而不去做坏事;法的作用是用来惩罚已经犯罪的人,并以此警戒人们不去为非作歹。因此,法在禁止人们越轨为非上的作用就十分明显,礼在教导人们知耻自爱上的作用就比较含蓄隐蔽,不太明显。这是贾谊关于礼与法不同作用的论断。在礼与法中,贾谊更看重礼的作用,但实际上礼与法是任何社会中都必须凭借的统治方式。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偏废任何一方都是不对的。

      ⊙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注释】《汉书·贾谊传》。

      【解析】这是贾谊对礼与刑两种统治手段不同作用的论述。体现了他明显地重礼轻刑的倾向。他认为以礼义治国,就积累了礼义,国家就会成礼仪之邦。

      用刑罚来统治百姓,就积累了刑罚,必然残暴成风。崇礼成习,百姓就能和睦亲附,乐业安居。尚刑成风,就会招致民怨沸腾。贾谊总结了秦亡的教训,得出“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的结论。这一结论白有其道理,但贾谊片面地看待礼义与刑罚的作用,不免有失偏颇。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

      【注释】《汉书·贾谊传》。

      【解析】以德育来引导教化百姓,则德泽广布,民风和乐;用法令来强制百姓就范,虽然用尽机关,但民风哀惧。贾谊认为,商汤、周武“广大其德行”,所以他们的王朝也“六七百岁弗失”;而秦王却“十余岁则大败”。关键在于他们对于礼与刑、德与法的取舍不同。一个王朝如果在刑法上殚精竭虑,用尽机关,那它一定会引起反抗,最终衰败。

      ⊙履虽鲜不加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

      【注释】《汉书·贾谊传》。苴(ju):鞋底的草垫。

      【解析】鞋子再新,也不能把它放在枕头上;帽子即使破旧不堪了,也不把它当鞋垫儿用。如果就事论事,此语不差。但贾谊以此来宣扬等级制度的必要性,就不免加入了可怀疑的成分。贾谊认为,等级不可逾越,否则统治秩序将受到威胁。大臣们位及贵宠,皇帝要礼遇他们,吏民要敬畏他们。不能因为有过而把他们捆绑起来,交给下级官吏去任意打骂。从中可见贾谊严重的阶级偏见和为封建统治卫道的本质。

      ⊙夫多诵而不知其说,所谓劳苦而不为功。

      【注释】《汉书·晁错传》。

      【解析】读书多而不化,是谓劳而无功。晁错认为,读书是为了致用,作为统治者更应是这样。但是,当时的皇太子尽管读了不少书,但没有真正领略其中的精义,因而也就不懂临制天下、安抚黎元的道理。文帝刘恒接受晁错的建议,并任命晁错为太子家令,帮助太子读书识理。

      ⊙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使夫不明择于不狂,是以万听而万不当也。

      【注释】《汉书·晁错传》。

      【解析】发表意见的人并不狂妄无知,而听取建议的人却不明事理。这就是国家灾难的根源。如果让不明事理的人去听取并非狂妄无知者的意见,那就会万听而万不当。狂夫遇明主,明主可以听其言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贤士谏昏君,昏君虽听而不纳,即使是万听也纯属徒劳。晁错以此向文帝刘恒说明进谏的人往往没有纳谏的人更为重要,进谏者可以是贤士,也可以是狂夫,但纳谏者必须是明辨是非、心胸宽广的人。这样才会使近者献其明,远者通厥聪,比善戮力,报效国家。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