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世界杯专题
  • 有趣图片
  • 有趣说说
  • 斗图表情
  • 句子大全
  • 搞笑短视频
  • 有趣的事
  • 有趣作文
  • 有趣美女
  • 首页 > 句子大全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理论名句名言【一】

    发布时间:2019-10-17 点击: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理论名句名言【一】

      【选择股票要学会算大账】

      我认为,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根本不适合买卖股票,比如,那些对公司调研毫无兴趣的人、看到资产负债表就头晕的人、翻看公司年报时只会浏览图片的人。最糟糕的投资莫过于投资于那些你根本一无所知的公司股票。

      投资者常常会为了能不能在该价位买入某只股票烦恼不已。这确实是一个重要决策,尤其是那些股价上上下下、来回跳跃的股票,判断起来就更有难度。对此彼得·林奇认为,投资者在选股时要学会算大账。

      我们看一看他在买入Pier 1公司这只股票时是怎样决策的。(来源 . )

      这是一只1966年上市的专门经营住宅装饰品的股票,彼得·林奇多次买过它。20世纪70年代,它曾经有过一波牛气冲天的行情,后来在20年间,股价从14美元跌到4美元,然后又回升到12美元,海湾战争后又跌到3美元,然后又反弹到10美元,再下落到7美元。

      彼得·林奇1992年重新关注这只股票时,它的股价在7美元左右,之所以重新关注它,是因为他感觉这个价位被明显低估了。

      资料表明,该公司在此以前已经连续12年保持盈利增长记录。过去曾经有个大集团持有它58%的股权,面对有人想以每股16美元的高价收购Pier 1公司,该大集团公开表示一口价为每股20美元,否则不卖。虽然后来这家大集团由于资金困难,不得不以每股7美元的价格低价抛售它持有的Pier l公司股票,但这照样能从一个侧面表明,这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从根本上看,这家大集团对Pier 1公司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看好的。

      失去了这家大集团的控股,Pier 1公司发展得更好。彼得·林奇于1991年、1992年两次访问该公司首席执行官,了解到以下几个利好因素。

      一是在外部大环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该公司1991年仍然有盈利。各分店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公司每年的利润率都在不断提高。

      二是该公司每年都要新开25~40家分店,并且这个数字仍然在持续增加。从单店销售收入(彼得·林奇认为这是分析零售业最可靠、最一贯的指标)而言,除了经济衰退最严重的个别地区下跌了9 010以外,其他所有地区都实现了增长。

      三是该公司目前在美国还只有500家分店,远远没有饱和,市场增长空间还很大。

      四是公司存货虽然有所增长,但因为每年新开的25家分店需要大量铺货,所以这是很正常的,不同于有些上市公司用提高存货的办法来掩饰销售不良。

      五是这家公司已经连续5年提高股息了。

      六是作为住宅装饰品行业,一旦市场复苏,它的业绩马上会迅速增长。

      七是该公司在阳光地带公司上的投资操作表明,它是一只隐蔽型公司股票。

      Pier 1公司1990年收购了阳光地带园艺公司100%的股权,1991年阳光地带公司上市时,它一下子就出售了50.5%的股权,获利3 100万元。其中2 100万元用于还债,另外1 000万元返还给阳光地带公司更新设备和开设分店。

      这样做,一方面使得Pier 1公司1991年的负债减少0.8亿美元,尚余负债1亿美元,经济形势正在改善,短期内不可能破产;另一方面,Pier 1公司还拥有阳光地带公司将近一半股权的价值,同样也值3 100万美元,这可以看作是它的一笔隐蔽资产。

      按照Pier 1公司现在7美元的股价计算,1992年该公司每股预期收益为0.7美元,市盈率为10倍,而该公司的年收益增长率为15%。两者相比,买人这只股票可望做到稳赚不赔。

      从基本面上判断一只股票能否买入,涉及多种因素。上述各种因素则是最基本的因素。通过这些方面的了解和核实,结合当时整个经济大环境很不好的背景,彼得·林奇认定以每股7美元的价格购买Pier 1公司的股票是非常便宜的。事实证明,这一投资决策是很成功的。

      考察一家上市公司,研究它的竞争对手非常重要。作为住宅装饰品行业中的一家上市公司,Pier 1公司的竞争对手相当一部分是夫妻店,谈不上什么实力。在经济形势衰退的背景下,有实力的同行也在不断地缩减规模,集中力量转投于服装业,那些夫妻店更是每月都有关门的。彼得·林奇据此判断,一旦经济复苏,该公司在占据市场份额方面一定会所向披靡,因为它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对手,所以宜尽早买入该股票。

      【独立思考自己负责】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研究10家企业,总会发现其中有1家会比预期好;若研究50家,可能就会挖到5家。股市中永远有惊喜,一定能找到专家忽略的股票。

      麦哲伦基金的一条成功经验在于,彼得·林奇给助理们充分授权,让他们独立思考,自己做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负全部责任。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助于充分发挥下属的最大潜力;另一方面,知道自己对自己的决策要负全部责任,员工才会真正成长起来。

      彼得·林奇认为,这种做法在同行业中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因为其他同行的通常做法是:由分析师对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然后向基金经理推荐股票。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一方面,基金经理不用去做研究工作了,选择股票时既方便又轻松;一旦选股发生失误,也不用承担什么责任,因为股票是分析师推荐的,而分析师推荐股票是经过认真研究、有“科学依据”的,至少,他会把责任推给分析师。另一方面,分析师担心自己推荐的股票最终表现太差会被挨骂,明哲保身起见,他会推荐那些大家普遍高度认同的股票,不敢具有独到眼光。这样,一旦这只股票表现太差,也会因为其他公司都在买这只股票而“逃脱责任”。

      彼得·林奇所称的革命性变革,就是彻底消除了这种互相推诿、明哲保身的根源。每个基金经理都必须独立研究,对自己的选股结果负全部责任,这样,虽然分析师仍然要推荐股票,可是最终选择哪些股票由基金经理自行决定。

      实际上,这就相当于一只股票在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双重研究下,才能最终被买人,选股质量当然就提高了。而对于分析师来说,他同样必须加倍努力、深入发掘大牛股,才能赢得基金经理的青睐;否则,他推荐的股票总是得不到基金经理的赞同,能否保住眼下的饭碗就难说了。

      为了定期交流内部信息,彼得·林奇规定,每个星期都要召开投资例会,所有分析师和基金经理都要在会上提出本星期要推荐哪些股票,并说明理由。

      由于人数众多,每个人只‘有90秒钟的发言时间,这点时间对于简单说明一下买入这只股票的理由已经足够了。彼得·林奇的要求是,这种投资的解释必须让小学五年级的孩子都能听得懂、不会厌烦,否则就放弃。

      为了保证分析师的积极性,避免发言者动摇自信,投资会议上不允许提出任何反馈意见,更不允许听者进行辩论。否则,分析师在今后发言时就会变得更加小心谨慎,而这对独具慧眼能挖掘大牛股的人才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当有了这样一支优秀的分析师队伍后,彼得·林奇任命的新基金经理,首先就从这些年轻的分析师中产生,否则他们就会被竞争对手挖走。像这类新基金经理越多,年轻分析师的培养环境就越好,反过来又会促进整个团队素质的提高。

      彼得林奇的这种独立思考、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原则,同样适合每一个散户投资者。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听了朋友的推荐买了一只股票,后来在这只股票上亏了,你就把责任推到这位朋友身上,对老婆抱怨说:“都是听了他的鬼话,否则我怎么可能买这只股票呢?”这种逃避责任的做法,无助于你长记性。

      彼得·林奇要求每个基金经理听取分析师推荐股票后,都要独立思考、完全负责,而不允许批评、反驳分析师的观点,这种做法非常有助于推荐者畅所欲言。反之,如果基金经理意气用事,很可能会使对方欲言又止,甚至言不由衷。散户投资者在听别人推荐股票时,也应当坚持一条原则:多听、少说。当然,彼得·林奇更提倡不要听别人推荐,完全由自己分析、研究、思考、决策。

      彼得·林奇说,他对互联网并不了解,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技术恐惧者”,所以几乎完全错过了网络股票的投资机遇。在这一点上,他和沃伦·巴菲特一样,从来不会购买自己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

      1997年感恩节假期里,彼得·林奇和一位非常喜欢上网的朋友聊天,当他说到妻子非常喜欢一位神秘小说家的作品时,这位朋友随手就在一旁的电脑上敲了几下键盘,马上就查到了这位小说家的所有作品,而且还有读者评论、评级。

      通过网络购物方式,彼得·林奇立刻为妻子购买了4本小说,并且精心挑选了包装彩纸。就这样,他算是第一次结识了亚马逊网上书店和网上购物这种方式。

      不过彼得·林奇说,他不会上网,因此后来忽略了亚马逊书店这样的网络营销企业的存在。当时如果他能够由此及彼、不厌其烦地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轻而易举就能抓到一只大牛股。

      事实上,1997年亚马逊书店的股价与其发展前景相比还算合理,而且财务状况良好。仅仅1998年一年间,亚马逊网上书店的股价就上涨了10倍!

      彼得·林奇认为,像亚马逊书店一样股价神话般上涨的网络股至少有500只。他说,在高科技网络领域内,一家企业新上市的股票上涨10倍所用的时间,比恐怖小说家写一本新小说的时间还要短。

      研究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股票市场上,投资回报率最高的100只大牛股中,许多都是高科技企业,而排在第一位的是戴尔电脑。1989年末如果你用l万美元购买戴尔电脑股票,1999年末将会产生890万美元的回报,10年中的回报率居然高达889倍!

      任何一位散户投资者(当然他们也是消费者),即使不懂电脑和网络,也会从戴尔电脑的强劲销售增长势头以及受消费者喜爱的程度中,感受到戴尔电脑令人惊奇的业绩增长,至少,又有谁没有听说过戴尔电脑呢?

      高科技股是股票市场上的大牛股。当然,这不是一概如此,也不是只有高科技股才是大牛股。从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发展中,投资者很容易感受到这些企业的增长速度是如何之快。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能对熟视无睹的现象一再错过。投资股票就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从熟视无睹中发现大牛股。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网络股在上市的第一天,股价就上涨了两三倍甚至更多倍。所以,除非你能买到原始股,否则就不能以发行价为标准计算股价涨幅,如果是这样,你一定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错误决策。

      【绝不要迷信服评家的推荐】

      华尔街专家的意见及看法,绝不能带给散户任何优势。你的投资利器就在你自己身上,投资你了解的产业和企业,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

      彼得。林奇从来不盲目买股票,他宁可相信自己,也不过于相信专家们的推荐。事实上,他的每一次投资行为都是有决策依据的。

      彼得·林奇介绍了他的一位朋友的经历。为了保护这位朋友,他用化名称呼这位朋友为哈里-汉德图斯(Harry Houndstooth)。

      和其他股票投资者一样,汉德图斯也非常喜欢听专家推荐股票,经常翻看《华尔街日报》,而且自己还订了一份股票市场时事通。有一次,他看到两份报刊上同时用一种赞许的口吻推荐一家磁盘驱动器公司的股票,虽然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磁盘驱动器,还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家小企业的发展前途一定很好。

      于是他拨通了股票经纪人的电话,并且从经纪人那里得知,美林证券公司已经把这家股票纳入“推荐买人”名单。他想,投资机构已经开始关注这家股票了,这不可能纯粹是巧合吧?于是非常坚决地拿出3 000美元购买了这只股票。

      恰好这时候,汉德图斯的妻子从超市回来,她对丈夫说,她刚刚在一家新开张的服装店买了一套品牌服装,价钱才只有275美元,而且服务态度是如何如何的好、顾客是如何如何的多。汉德图斯抱怨说,才275美元?当你在外面乱花钱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绞尽脑汁考虑怎么赚钱呢!这次我肯定稳赚不赔。

      这位妻子根本就不懂什么投资理财。她挖苦说,上次你也说稳赚不赔,结果怎么样呢,那只股票从7美元跌到3.5美元,我们整整亏了1 500美元。

      汉德图斯反驳说,是的,但我这次投资的这只股票不同,《华尔街日报》称这个行业是未来10年最具有成长性的主要行业之一。为什么我们俩非要成为唯一没有抓住这个投资机会的一对夫妻呢?

      买了这只专家推荐的股票后,最终结果如何呢?这家磁盘驱动器公司在这个季度的销售非常差,股价从10美元跌到5美元,汉德图斯根本无法了解股价下跌的原困,唯一能做的就是赶紧卖掉这只股票,同时暗暗庆幸自己只损失l500美元,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

      当然,这时候的他并不知道,他的妻子上面提到的这家服装公司的股票却在一个劲地上涨,从1979年12月到1983年,已经持续上涨了20倍。即使这时候(1983年)他以每股9美元的高价买入,后来还又上涨了5倍多;如果他在1979年12月就购买这只股票,累计涨幅超过100倍!

      话说到了1987年末的一天,在股指暴跌508点之前不久,汉德图斯终于在证券公司看到了这家服装公司的股票,它被列入股票推荐买入名单上。而且,这时候有3种不同刊物都在发表对这家公司前景看好的文章,投资专家在公共电视台(PBS)的电视节目中称赞这是一只非常好的股票,《福布斯》杂志也对这家公司做了封面报道,至少有30位股票分析师对其进行了跟踪分析。

      汉德图斯想,这次一定要稳稳地大赚一笔了。

      当他准备从退休基金里拿出2 000美元投资这只股票,并且把计划告诉妻子时,妻子怀疑说:“我还不知道我们的退休基金里有没有2 000美元呢?”汉德图斯生气地说:“当然有!这只股票赚的钱一定会使我们的退休基金账户充盈起来,我真的非常感谢你喜欢这家服装店。”这时候妻子抱怨说:“可是我却再也不愿意到这家服装店去买衣服了。它们的服装价钱太贵了,而且款式也没有以前那样新颖别致了。”汉德图斯生气地咆哮说:“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谈的不是要买它的衣服,而是要买它的股票!”最终,汉德图斯以每股50美元的价格,购买了这家公司的股票。而事实上,这个股票价位正好是1987年的最高价,不久股价就跌到16美元。而当股价跌到25美元时,他把所有股票都抛掉了。

      他又“庆幸”自己及早卖出了股票,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可是从旁人来看,他又蚀掉了一半!

      彼得·林奇坚持认为,如果你对这家企业不了解,就坚决不能买它的股票。针对华尔街许多投资者总是远离自己日常生活中能够近距离观察到的公司股票,反而费尽心机去寻找那些生产的产品根本无法让人了解的公司股票,他觉得不可思议。他劝告说,最好还是离这样的股票远一点,即使有人推荐说这是一次十年一遇、回报惊人的天赐良机,你也根本不用理他。

      迷信股评家的推荐,或者千方百计打听小道消息,了解某个主力机构在哪些股票上建仓,是许多投资者的一贯做法。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盲目性太大,而且很容易上当受骗,使自己接到“最后一棒”,跌入机构出货的深渊。

    有趣网 www.youqu5.net

    有趣、有趣的图片、搞笑短视频、有趣网